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新澳门·游戏(中国)官方入口。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新澳门游戏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新澳门·游戏(中国)官方入口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80-011-0888

邮箱:admin@gx-image.com

科普知识

您的当前位置: 新澳门游戏 > 科普知识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

更新时间:2024-09-07 07:29:13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整合和再开发科技资源,促使知识从在共同体内部流动转变为向全社会外溢,以提升全社会创新效率。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研科普转化的政策,但落到具体实践仍面临诸多复杂问题。本研究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展全过程梳理,发现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困境主要出现在机制设计、能力建设、转化路径和场景布局四个环节,并由此探讨科技资源科普化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开始,我国陆续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促进科研科普转化。在新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直接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

  总体来看,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系统推动,意味着科普正在告别简单的“在科研流程末端开展普及工作”,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但要使相关政策话语真正落地,还须进一步明确制度细则。

  本研究主要聚焦科技资源科普化在我国的现实逻辑、困境,从创新链视角出发,重新评估科技资源科普转化链路各环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不同主体间如何协同、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等机制性困难,并探索“科研—科普”转化内生循环的实现路径。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其带来的生产方式、思考方式乃至交往方式正产生着重要的变革,也推动了科技知识成为现代社会中关键的资源。另一方面,知识生产的高度分工化却产生了“知识堰塞湖”现象,即大量的前沿知识被阻滞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生产上游,而下游群体则缺乏接受前沿知识的渠道和能力。封闭的社会知识结构不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

  这种同时存在于科技与社会之间的高频互动和区隔,构成了理解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逻辑起点。狭隘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往往被理解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而从知识生产和创新扩散的角度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知识在更广范围的流动和共享,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再开发,使科技知识从仅仅在共同体内部流转,变为向全社会广泛外溢,以优化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性,提升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

  当前,对科研科普转化的研究应突破静态的“科研—科普”二元框架,而将之作为一种新型创新链路加以理解。任福君、王大鹏、卞毓麟、李侠、李健民等学者都曾从不同视角探讨了这一问题,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科普应融入科研生产全过程。遗憾之处是目前大多研究仍将科普视作科技创新链之外的边缘角色,是科技创新的展示者。

  追 溯创新链(Innovation Chain)理论的思想资源,可以发现由于创新活动的日益复杂,当前的创新链研究已经转向多个创新主体协同、网络化等特征。如果从创新链理论检视科技资源科普化,应当系统考虑传统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等)、科普主体(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专业传媒等)、政府部门及其他市场主体(科普产业上下游企业)、学校与公众等多元主体。这些主体之间既形成了从“科技生产—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纵向线性链路,又存在着网络、科技生产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网络乃至商业网络等横向关系网络,创新链的结构为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切入的视角。

  探究这些主体在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多向互动关系,理解其不同的参与目标(创新主体为何要构建创新链)、动力机制(创新参与者为何要参加创新链)、合作机制(不同主体如何分配利益、协调冲突),则是搭建链式创新体系的关键。由于各主体在所属系统、管理制度、资金来源等方面多有不同,其在面对科普时持有不同态度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实施科普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应不同的困难与需求。

  本研究主要聚焦科技资源科普化创新链上“科技生产—成果转化—场景应用”这一纵向结构。其中各环节涉及一些关键问题包括:

  在科技创新的前端,如何通过政策供给等宏观层面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等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解决当下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显示度和转化意愿问题;

  在科创科普连接的中端,如何顺畅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对接和知识转移问题,以及以何种形态加以转化,让科学资源的科普化更有效果;

  在科普化成果传播的后端,如何提升科普的效果/评估公众的态度和行动,形成社会整体的科学创新文化和氛围。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图1)

  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科研人员是掌握科技资源的核心群体,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考察常与对科研人员的传播行为考察联系在一起。国内外诸多学者在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创新主体中开展了相似调研,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在参与科普转化时都遇到了时间不足、奖励机制缺失、传统缺乏、渠道缺失、认同缺乏等共性问题。

  在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还有独特的现实逻辑。一方面,由于强力的行政驱动,我国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科普工作运行机制,过半的科研人员参与过科普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相关政策之间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保证、评价机制等方面缺乏纵深配套支持,科研—科普跨系统转换路径缺失成为核心阻力之一。

  2020年,为评估科技资源科普化链路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课题组开展扎根研究,对来自北京、上海、安徽、云南等全国12个省市的26家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开展访谈,并对访谈文本(共计18.2万字)进行逐级编码,最终归纳出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创新主体中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契机、形式、平台、支持情况、参与动机归因及相关机制建议(表1):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图2)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在顶层机制、能力建设、转化路径、场景布局等关键议题上仍面临现实困境:

  在访谈中,有近70%的受访者提出希望完善科普转化相关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项目申请、专项经费等相关机制,近半受访者希望能设立科普人才的国家级奖项。同时,研究成果披露环节涉及大量复杂决策,又尚未形成产学研紧密的创新资助模式,导致相关研究在源头上缺少“科普基因”。此外,访谈发现学术共同体对于参与科普频率较高的科研人员整体呈现出消极评价。

  当前科普的内涵、目标、实现方式、应用场景等正在发生巨变,部分创新主体虽然有意愿参与科普工作,却因为科普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当下的技术环境和公众的学习需求,导致缺乏整体性、高质量的持续输出能力。其中30%的受访者提出希望科普专业机构组织能力培训,亦有受访者希望能够设立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经验期刊。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普机构、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等多元社会力量通力合作。超过50%的受访者提出缺乏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常态化对接渠道。如科技节、科普日等大型社会性活动则时间较短,亟待构建影响更广泛、开放度更高的区域科普平台。

  科普的场景日渐复杂,亟需突破传统模式,对不同场景、不同受众进行多渠道、精准化的资源投放,尤其是重点对接中小学,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教育内容投放。但受课标、学时等刚性限制,优质科技资源直接进入学校、场馆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相当有限,且存在明显地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为构建和深化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常态化机制,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打通转化中的关键路径节点,完善全流程产业链和系统化科普能力建设,并做好科普资源投放的场景布局,以推动“科研—科普”整条创新转化链的深度融合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

  首先明确顶层部署的方向和意图,科技资源科普化要面向国家重大创新战略部署,立足创新服务。一方面,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市场化等不同领域部署科普重点,在基础研究领域重视科研成果解读、关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在应用研究领域重视让公众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在科技成果市场化领域重视更加广泛的科普,面向科学文化培育等;另一方面,围绕转化产品的生产—传播链确定合作分工,在生产、应用、传播各阶段,关注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促成合作。

  在考核机制上,可以建立科普科研成果可灵活等价替换的考核与职称评定制度,在科研项目中适当设立科普任务考核的增量指标,在不影响科研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推出科研人员在场馆等科普机构中参与科普工作的业绩认定方案。

  在经费资助上,各科研机构设立针对科研人员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专项经费类目,保障常规性的科普工作。由于科普存在跨条线、跨系统的特征,人才资助也应有相应的跨系统设计,可在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各条线设置多样的科普人才/成果奖项计划,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社会氛围。

  不 同学科、细分领域的科研成果具有个性化的内容、方法、精神,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方案也应个性化。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应构建系统性的科普能力建设体系,可搭建线上线下科普经验交流平台,促进科研人员内部交流,亦可由科普场馆等专业主体面向科研人员开展公众分析和传播策略培训,满足特定的科普能力提升需求。

  在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已有不少他山之石。如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培训项目“欧洲科学传播网络”(The European Science Communication Network,简称ESConet),汇聚了来自各个学科、活跃在科学传播一线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专业人员,旨在推动科学家进入具体实践情境中,与媒体、政策制定者以及各类公众进行有效交流(图2)。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图3)

  建议以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积极推动科研与科普机构紧密合作,为广大科研人员与科普主体设立线上线下成果展示和合作的对接平台。

  鼓励市场主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参与,推动科普方式的技术革新、生产团队的模式革新和内容投放的渠道革新,适当探索科技资源科普化产品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在我国,青少年群体是科普产品的主要受众,将转化产品投入科学教育实践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中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深化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应用效果,应加快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成果进入学校的路径与机制。针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需求,由学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等共同开发定制化的校本课程或课后服务,并将相应工作纳入参与人员的考核机制。也可借助科普场馆的生产力量,生产乐高式、标准化的科技资源科普化课程资源包,再由不同地区、不同师资水平的学校根据需求进行采购和自由组合,让更多科技资源真正走进课堂。

  创新链视角的引入,让科技资源科普化从一个独立的科研或科普实践问题拓展成一套系统性的创新机制设计问题——即在产业与合作日渐复杂、依赖知识共享的社会中,不同领域的主体如何跨越相对独立的系统,进入更广阔的“超级创新系统”同生产,产生更多知识溢出效应,提升社会整体创新效率。

  其中核心要点在于理解不同发展程度、参与目标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互行为,追问如何打通参与、合作、分配和冲突沟通等整套过程机制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以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创新网络。另外,未来的科技资源科普化还将涉及到跨国分工协作、跨国成果转化等问题,其中的变量将更加复杂,仍待后来者进一步讨论。

  产业 工业化 数字化 人才 创新创业 颠覆性技术 科技指标 科技政策 前沿技术 知识产权 智库

网站首页 | 关于新澳门游戏|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新澳门游戏|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2-2024 新澳门·游戏(中国)官方入口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苏ICP备19042459号